×
警告

秦畅:责任 坚持 热爱

2012-04-25 13:34:40 收藏 分享 0

来源:上海广播电视台广播新闻中心党委

秦畅
  女  1972年出生
  广播新闻中心新闻评论部首席播音员/主持人  主任播音员
  曾获全国第八届长江韬奋奖(长江奖)、中国新闻作品一等奖、全国广播电视主持人金话筒奖、全国三八红旗手(2010年)、上海市三八红旗手(2003年,2009年)、全国青年岗位能手(2007年)、全国女职工建岗立业标兵(2006年)、上海市第十二届十大杰出青年(2005年)
  《市民与社会》是一档以关注国计民生为己任的广播节目,每天中午在空中沟通政情民意,热议社会万象。18年的执着坚持和不断创新,让它深深的扎根在市民和社会当中,与时代共呼吸!胡晓丽(秦畅)从2000年起担任节目主持人至今,已成长为上海家喻户晓的广播人,她和节目也收获了所有新闻界的最高奖项:第八届全国长江韬奋奖(长江奖),中国新闻一等奖,全国广播电视主持人金话筒奖。
  每天一个话题,话题跟着新闻事件走,浩如烟海的信息社会,哪一件值得今天拿来讨论,这道选择题怎么做?有了合适的话题,谁有资格担任嘉宾?讨论中,如何组织嘉宾和听众围绕主题交流,形式热闹的表层下应有逻辑判断和思想的力量?还有,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如何主动控制各类话题直播讨论中的安全播出风险?主流的声音如何通过有说服力的方式方法引导主流价值观?这是秦畅每天必须思考、选择并作出判断的问题。
  把握“国情”“民情”的大局观
  在社会变革转型期,人们不仅需要获取信息,了解背景,答疑解惑,更愿意主动表达,参与意见。特别是近几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推进,“我发布”、“我认为”成为公民社会萌芽的特征。而《市民与社会》开办之初的宗旨之一便是让普通人“发声”,那么新形势下,作为公共舆论的开放平台,就必须了解当下社会发展的主体脉络,宏观形势,即国情是怎样的?必须了解处于变革中的人们的生存状态,心理感受及愿望和困惑,即民情是怎样的?只有基于对“国情”和“民情”的充分把握,才可能知道哪些是大多数人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哪些问题可以通过公共意见空间的议论推动社会进步?
  而所有的这些理念,对于一档直播的不可能按照“预案”推进的访谈节目,如何实践?便成了对主持人最大的考验。在直播室里,秦畅不仅得通过简单又直中靶心的提问打开话题,让议题凸显,而且得组织嘉宾、听众展开有针对性的讨论。既要随时编排直播热线引入声音的多元丰富,又要顾及通过手机短信、微博发言的听众视角的恰当和逻辑。既要承担直播节目中的各种音响、音效素材的灵活使用,又要严格把控每一个环节可能由于操作不当带来的安全播出风险。午间直播11年来,她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几乎做到了零差错播出,更无任何安全事故,非常难得。
  除了直播室里的“功夫”,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无法深入一线基层采访的新闻人,如何担起“国情”传播者、“民情”代言人的重任?这些年,秦畅摸索出一系列的方法。首先是不断底学习积累,像海绵吸水那样,通过每一档节目前大量资料的准备、研读、尽可能多地去学习和了解。11年直播来,即使最得心应手的话题,她都从不懈怠,认认真真地做个小学生,仔仔细细读素材。常常,一档节目光文字资料就几万字,因为她深信只有掌握得足够多,才不会被嘉宾和听众牵着鼻子走,才能问出有质量有见地的问题来,才能“游刃有余”地“信手拈来”,真正体现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灵魂”作用。11年来,每日阅读各种新闻报纸、杂志到相关书籍,已经成为秦畅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其次,通过多种渠道,与市民听众建立最紧密的联系。从2005年开始,秦畅有意识的在听众中建立信息库。这也是做广播这一媒体的优势所在。广播离听众很近,当一个主持人通过节目树立让人信任的品牌形象的时候,听众会把他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告诉你。秦畅的听众库里有1000多名听众,他们有的喜欢用手机短信第一时间把新鲜事、困难事向她倾诉,或者聊聊他们眼中的社会热点,推荐秦畅读哪天哪张报纸哪版的某篇文章;他们有的喜欢用E-mail和秦畅联系,把他们搜集到的信息、资料发送;他们有的喜欢在秦畅的博客、微博上留言,提供“不一样”“可供讨论”的角度成为他们对节目最大的支持和喜爱;有的喜欢在msn上你来我往的讨论;有的喜欢给秦畅打电话,还有的保留着给她写信的习惯。正是他们,成了秦畅伸向社会各个层面的触角,时刻保持和大众无障碍的沟通。
  舆论监督怎么做?建设性是选择标准
  最近很热的词汇之一是“转型期”,经过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建设相对滞后,改革进入深水期的各种各样的矛盾不可避免的显现。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呢?秦畅又怎样思考和实践呢?
  曾经获得中国新闻一等奖的作品“质疑上海二期课改”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秦畅有这样一个习惯:珍惜每一个听众的声音,认真阅读每一封听众来信。一封讲述“一年级家长苦恼”的听众来信引起了她的注意:“秦畅,你能否告诉我,是我庸人自扰还是现在的小学生家长必须陪读?”这位母亲信奉教育应循序渐进,在幼儿园阶段不给孩子添加任何知识性的刻意学习,而当孩子进了小学,却无法跟上学校的学习进度。
  依秦畅的分析,母亲的教育理念没错,而且教育部门三令五申禁止“幼儿园教育学科化”,就是要改变人们“输在起跑线上”的误解。那么,这封信所透露出来的信息是个案还是普遍现象?这个“小”问题引发了接下来的五次系列讨论。
  在与教委负责人的对话中,嘉宾直面承认“小学起始阶段的确有大量陪读现象存在”.背景是:1998年开始启动的第二期课程教材改革,2005年在上海进行全面推广。然而当这项“改革”大面积推进的第二年,问题不断产生。以语文教学为例,沿袭几十年的“先学拼音再认汉字”的教学方法被颠覆,在学字时穿插学习汉语拼音成为新课程的主导,同时,教学目标也相应发生变化。然而,嘉宾坦承:能完全符合教改设计目标实施教学任务的教师不足40%.也就是说,大多数教师还是在用老的教学方法和目标来实施新的课程体系。“为什么教师会这么做?”在听众的共同分析下,问题的实质被挖掘出来:“改革的理念和目标容易制定,但理念的有效贯彻和执行却相当不易。”教委主任对大家的分析判断非常认同,并坦诚回应:“落实教改将是接下来的工作重点”.
  这组系列讨论之后,大家欣喜的看到:上海市教委不仅对老师适应新课改、新教法进行了更扎实的培训,同时广泛征求意见,对2007年九月份使用的语文教材做了调整:小学一、二年级语文篇目减少35篇,识字量减少400字,写字量减少100字,2000字识字量的学习时间从两年调整为三年……,此外还为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的孩子们设置了为期二周的“准备期”,让他们适应新环境新生活。
  近年来,通过对各种公共政策的讨论,秦畅发现:任何一项新政策推行,都会遇到各种经意或不经意的阻力,而新闻谈话节目可以承担新闻的“解释”功能,通过平等对话,不仅消解彼此的对立和不信任,更有可能让双方达成共识,进行合作。所以,制作每一天的节目,秦畅都提醒自己:不能仅仅停留在“热闹”这一形式上的“引人入胜”,能否承担媒体的社会责任和积极向上的舆论引导,工作就不仅仅是“完成宣传任务,制作一档有收听率的节目”那么简单了。
  2010年4月15日,市政府公布并开始实施《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查处机动车非法客运的通告》。这一规定被媒体以“黑车发现三次才处罚”做标题进行解读。一方面,政府理应依法行政,面对难度大的执法行为,更应讲究执法技巧和方式方法,但另一方面,普通市民对“黑车”扰乱交通秩序、甚至危害乘客人身安全的现象忍无可忍,对“再整治,再回潮”的执法效果多有批评埋怨。如果发现三次才处罚,是否会进一步削弱处罚力度?会不会怂恿更多人开“黑车”?是否经过“钓鱼执法事件”,政府退缩了?新规刚公布,便有人戏谑“黑车”司机“没事儿,在这个地方开两次,换个地方不就得了”,对政府的执法能力提出了挑衅。秦畅看到相关新闻,便给自己出了一道题:更符合现代文明理念和人性化的“良法”与现实激烈碰撞,“良法”能否得到市民认同?而公共政策制定者应该通过对话,让公众有更全面的了解。经过多次沟通,上海市政府法制办副主任就此与市民直面问题。这也是自“钓鱼执法事件”之后,政府第一次就相关执法行为进行公开回应。
  在秦畅的精心组织下,直播讨论一开始便出现交锋,普通市民的反对声与公共决策意见形成悬念,质疑、否定的声音推着话题层层深入。正所谓“真理越辨越明”.在碰撞、对话的过程中,法制办详细解读了针对专业黑车及拼车、搭车不同性质行为进行分层执法的制度设计,一方面保持对黑车的严控,另一方面留给可能“做好事”的人以机会。市民的态度逐渐从质疑、批评,转而变成理解,最终在《市民与社会》这一交流沟通平台上形成共识。嘉宾代表法制部门表态:将认真考虑节目中的不同意见,尤其是对提高一线执法能力的建议,通过试行期的摸索和总结经验,提高执法水平。
  之所以, 十多年在午间的沟通平台上,秦畅总是精神饱满,源自她所理解的沟通的意义:“沟通”是现代社会最经济、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统一思想、达成共识的方法。而“官”与“民”之间的有效沟通,会使公共政策的执行有良好的保障。媒体不是去简单的揭短、曝丑,而是发现问题、寻找原因、倾听民意、集中民智;选取的声音也不是简单的牢骚埋怨,有否建设性是最重要的标准。这样,媒体才可以成为远洋航船的了望哨,成为社会压力的解压阀。
  这样的话题能够被从信息海洋中选取,并组织起一档有观点引导、有影响力的新闻作品,不仅仅是秦畅近二十年新闻工作经验所培养的敏锐的观察力、分析力,更重要的是,她懂得:作为一家主流媒体的新闻人,必须要求自己通过有价值的传播,将社会公议引向理性、建设性。
  “关注民生”应该流淌在新闻人的血液中
  “官民对话的桥梁,公众意见的论坛”,这是业界给《市民与社会》的评价。把各级官员请进直播室和普通市民对话,是节目的惯例。而这时,节目不应仅仅是对话双方的“传声筒”,简简单单地搭起一座桥,而要让桥两边的人真正走到桥上来真心诚意、实实在在地进行探讨。这就要求主持人无论对官还是对民,都保持不卑不亢、理性平和的状态。对官不随声附和,猛敲边鼓;对民不傲慢不屑,更不怂恿喊冤诉苦,形成对峙。主持人应创造一种共谋发展、共商大计的有建设价值的讨论氛围,让彼此在尊重、理解和平等的心态下进行讨论。与此同时,主持人还要承担官民对话中,由于信息占有不完全对称,而站在“民”的立场上继续追问和深入讨论的责任,让谈话不断向纵深发展。
  即使已经在努力,可有时能否真正的倾听民声,读懂民意,依然是一个考验。去年,世博会召开,如此大规模的观展组织是第一次,无论国内还是国际,都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作借鉴。早在世博筹备阶段,秦畅便结合节目所长,设计了“我为世博献计献策”的系列讨论。每周都会就一个世博问题征求市民意见。开园前,世博局刚发布《入园须知》时,节目邀请了世博局副局长和大家进行对话。世博入园有这么一条规定:不能带瓶装水。为此,园内配备了380多处直饮水点,免费供水,而园内售卖的矿泉水比园外贵15%左右,应该可以满足需求。没想到,节目一开始,许多声音恰恰集中在水上。“我要喝热水!”听着反映,秦畅一个个描摹这些“需要”的声音:有人胃不舒服必须喝热水;有人要冲泡茶水;有婴儿需要兑奶粉……世博局很快意识到这是一种需求,并立即进行调整,在园区59个问询点提供免费热水,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
  秦畅说,这个事例再次提醒:一档日播的谈话节目,应该更多地站在普通人的立场上去遴选引人兴趣的话题,在媒体共同关注的事件中,又要充分借用听众的智慧和多元的视角,展现别开生面的讨论,从而影响舆论,引导社会。以大众关注为我所关注,并时时去倾听普通人的心声、理解普通人的生存状态,知晓普通人的精神诉求。而且,“关注民生”不应仅仅成为一句口号,或者博得市场青睐的一种手段,而应真正地流淌在每一位新闻工作者的血液中。
  “热爱”、“责任”是力量的源泉
  站在18年新闻职业生涯新的起点上,秦畅常问自己:如何让未来的新闻工作永葆激情?
  只能是“热爱”.由于热爱,在旁人看来的枯燥乏味,会在秦畅这里看到生动。比如,对于女性而言,“文学”、“生活”、“时尚”类轻松的期刊杂志是首选,而她每天必须阅读的都是动辄几千字逻辑严密、行文规整的社评政论。曾经看到就会跳过的“国际问题”、“宏观政策”、“经济话题”等,她现在可以读得津津有味因为这些正是每天必须汲取的营养。作为一名直播的新闻访谈节目主持人,不可能指望有现成的文稿照着“诵读”,更不可能在组织听众和嘉宾讨论的过程中,按着“事先准备”进行。整档节目从始至终的访谈背景、话题走向、节奏进程,全在一个人的掌控和努力之下。所以作为一名广播新闻节目主持人,从策划到选题,从节目资料的遴选到与嘉宾的前期沟通,从对访谈背景的全面了解到直播时的随机应变,每一个环节都必须亲历亲为,包括在节目中准备播放的那一小段音乐片花在时间上、基调上是否妥当,都得认真思量。
  已经11年了,每周一到周五中午的12点到13点,秦畅都会以最饱满的状态在广播中向大家问好,经常有嘉宾会问相同的问题:“你必须每天准点出现在这里?万一你有什么事?生病了怎么办?”这十多年来,除了少有的几次因公出差和休假,似乎还真没有因为什么“事”和“病”,让她中午离开话筒。因为每当她看到,一个话题提出,直播室热线闪烁,那么多市民在呼应时;每当她看到,在和同事的共同努力下,本来有所顾虑的政府官员获得一次与市民坦诚沟通、彼此理解的交流时;每当她看到,互不相识、有着完全不同视角的人们在一起畅所欲言时;每当她看到,由于通过《市民与社会》这个平台,让一个个陌生的听众获取信息,找到希望,得到支持时……即使没有那些奖杯奖状,那份从事业中所获得的“认同价值”和“责任使命”,让她一直被事业的幸福感充盈着,去开始,新的一天!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