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红旗手候选

仇逸

新华通讯社上海分社

      仇逸,1975年9月生,中共党员,199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现为新华社上海分社政文部副主任、主任记者。个人事迹如下:
  一,忠诚于党的新闻事业,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政治立场坚定,严格遵守宣传纪律、组织纪律、工作纪律。
  作为一名新华社记者,仇逸在工作生活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紧跟党走,积极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新闻传播理论知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传播真理、求真务实,苦练调研的基本功,踏实勤勉,不浮夸不懈怠,用心写好每一篇稿件,履行一名新闻工作者的职责。
  仇逸迄今已连续参与数届上海和全国两会报道,她多次负责采写俞正声书记、韩正市长等领导在两会期间讲话、部署工作的报道,多篇她主笔或参与的反映上海乃至全国重大改革进展、人大代表积极履职等方面的稿件被媒体广泛刊用,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有力地推动了实际工作,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展现一名新华社记者的功底,得到与会代表委员和业内同行的好评。
  二,业务能力突出,尤其是重大报道驾驭能力较强,始终保持对社会热点事件的敏锐关注,采写了大量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新闻作品,为中央领导提供了大量决策参考,有力推动了一些难题的解决。
  仇逸注重将宏观视野和基层采访相结合,努力夯实调查研究这一新闻业务基本功。同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养,在关键时刻勇于迎接挑战、敢打硬仗。在“11·15”特大火灾发生后,仇逸第一时间辗转奔波多家救治医疗机构,了解伤员的抢救情况,核对死亡人数,在分社领导的指挥下,仇逸和同事经过连夜努力,掌握了较为准确的火灾伤亡数据,内参第一时间获得了胡锦涛总书记批示。在上海地铁追尾事故发生后,仇逸深入到临床救治一线,采访伤患、应急处置人员,迅速准确地参与采写一系列内参、公开报道。
  身处新闻资源、专家资源丰富的上海,仇逸积极投身一些全国热点事件、重大主题的采访报道。例如在上海世博会期间,她就无烟世博、世博志愿者等工作发出呼吁和建议;例如汶川和玉树地震灾害发生后,她采写的有关灾难处置、疾病防控和心理疏导等建议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重视,在温州动车事故发生后,她采写关于患者救治的内部建议得到相关专家的肯定和采纳。
  作为一名长期联系妇联等条线的记者,仇逸从保障民生、社会和谐的视野出发,开展妇女发展、维权等多方面报道,有关女性弹性退休、女子大学、浦东新区“维稳妈妈”、反家庭暴力、应对生育高峰、生活垃圾源头减量等内部和公开报道引起了关注和好评。此外,每年的上海两会,妇联都会提出许多高质量的议案、建议,仇逸也认真、充分地挖掘报道。
  在日常的工作中,仇逸紧跟国家教改、医改的脉搏,以大民生的角度去看待、思索行业报道,传播党的方针政策,反映社情民意,她广泛采访业内专家和从业人员,在学习、积累、消化中,做一名专家型的记者,成为上海市医学会会员、上海市红十字会志愿者。她写的成就报道展示充分、有点有面、生动可读;动态消息努力写他人所未见,写出独家或深度;现场报道朴实感人、用事实和细节说话。在她的笔下,《今天,上海人怎样看病买药--上海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纪实》、《让每一个孩子获得公平的人生起点--上海着力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构建人民满意的医疗服务新体系》等稿件和开展的医保调研稿件或占据了中央地方主流媒体的头版头条等显着版面,有十余篇报道被评为上海市好新闻一等奖、内参好新闻奖,相关采访体验被《文汇报》等媒体刊登。
  仇逸在日常报道中注重积累、分析,跳出行业局限,从推动和改进工作的角度出发采写了一批稿件,回应社会关切,直击老百姓反映强烈的痼疾。例如她写的《教改医改,“公平”两字重千钧》、《公立医院怎能如此攀比利润》等时评切中时弊;她写的《上海专家满天飞》被上海市领导批示后专题研究,之后的《医生走穴为“逐利意识”敲响警钟》等推动了上海乃至全国医生异地执业的规范;去年以来,她写的新华视点等重点栏目稿件《三年,能否破题“入园难”?》、《高校联考“三问”》、《血荒“顽症”?》、《“史上最严”,900万学子如何迎大考》、《透视“名校独木桥”》等或引起政治局常委的重视,或吸引了广大家长考生乃至社会的关注,为推动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方面的改革作出贡献。
  三,刻苦努力,任劳任怨,为党的新闻事业甘于奉献。
  作为一名长期奋战在时政、教育、医疗条线上的女性记者,仇逸甘于奉献,为大家舍小家。2003年SARS来袭,她推迟了已经万事俱备的婚礼,深入传染病病房和疾控机构,冒着风险采访,连日赶写报道、消除社会恐慌,她的事迹被《解放日报》等权威媒体报道,被评选为全国新闻界抗击非典新闻宣传优秀记者。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疫情等肆虐之时,仇逸也丝毫不犹豫推诿,深入新闻报道的第一线,始终坚持离新闻现场近些再近些,认真负责地完成各项报道任务,有效传播疫情防治知识。
  近年来,仇逸在父母多病、孩子又小的情况下,始终克服困难,专注工作。在近两年中,她除了开展上海本地的调研外,近十次被总社抽调前往外省市开展了高校思政、医药分开、外资医疗、重大疾病谱、院士评选、医改成就等调研,奔波数省,采访高层领导,去年采写的内参中有40多篇被中央领导批示,去年和今年分别开展的高校学生和青年教师思想政治调研近30篇稿件全部获得中央领导批示,推动相关领域改革探索实践,相关调研报道得到数百字的长篇批示,成组稿件被评为新华社社级好稿、社编务会议通报表扬等。
  四,为人朴实真诚,对困难群众充满真情,对丑恶现象深恶痛绝。
  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使仇逸在成长中得到更多的养分。她为人朴实真诚,向领导、同事虚心学习,分享个人的经验和得失,帮助年轻的新进记者迅速成长。
  长期以来,仇逸用一颗真心去对待工作,面对和白血病顽强抗争的少女、多年对口援助的教师等感人采访对象,她流下泪水,在报道中倾注感情;面对让常人心存畏惧的艾滋病患者、处于发作期的精神疾病患者,她与之谈笑、共餐,尽量不使对方感觉受到偏见;无论是现场采访充满血腥味的手术,还是看一些常人难以接受的场景,无论是身处人人都戴着口罩的疫情现场,还是奔波在海拔四五千米、缺氧缺水的的边疆地区,仇逸都肯吃苦、不回避,许多接受过她采访的人都成了长期的朋友。她还对一些采访中遇到的贫困学生和患者、老人等给予帮助。去年,上海方圆物业公司职工年仅3岁的儿子身患白血病,她不仅捐赠善款,还热情伸出援手,联系移植手术和费用减免事宜,使孩子转危为安。
  面对一些采访对象的利诱或者说情,仇逸始终坚持反映真实情况,不为所动、不受所惑,多次退还和上交礼金。她和同事等采写的关于上海协和医院“给无病病人做手术,一天收费4万”、长江医院“将孕妇诊断为不孕”,上海第一妇婴保健院“新生儿夭折悲剧拷问医院责任意识”等稿件发出后,引起业内震动和社会舆论的强烈关注,行业主管部门还在调查的基础上对有关医院作出严厉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