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王震

来源:上海社会科学院


王震,法学博士,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外交与安全研究室主任,主要从事国际安全与中东问题研究。近年来,他先后参加或主持了一系列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研攻关项目,目前正独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上海市教委“曙光学者”课题,以及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等委托的重要课题研究。

诚如他在2014年2月应约为《上海社会科学院院报》所写的一篇文章中所言:学术研究是一项枯燥而艰辛的工作,没有良好的心态是无法坚持下去或深入进去的。因此,一名社会科学研究人员至少要拥有“三颗心”:即虚怀若谷的谦卑心、宠辱不惊的平和心、敢于担当的责任心。自从投身科研工作以来,无论是早期担任研究实习员和助理研究员,还是作为副研究员,他都是这样走过来的,并以此作为从事科研工作的准绳。

王震博士在科研工作中十几年如一日,甘于寂寞、勤于钻研。他曾经不顾一些师友的善意,坚持选择以解密外文档案进行博士论文研究。为此,他一次次地在深夜梳理、翻译外文档案,忍受了数年间未能发表一篇相关论文的寂寞。以至在答辩时,一位前辈老师不无感慨地说道:“对你来说,选择这样的题目真是一点也不讨巧。”这篇论文最终被答辩委员会评定为“优秀博士论文”,并被推荐入选校优秀博士论文库出版。他曾经和朋友用了7年多时间共同翻译三卷本的西方政治学经典著作《统治史》,该书一经出版即被评选为2014年“上海书展十大最有影响力新书”。

对于专业的兴趣和投入常常使他忘记了付出。他总是念念不忘导师张曙光先生对他的告诫:“如果你喜欢,就努力去做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不仅使他坚守了科研岗位,成为每天第一个来到办公室的人,也使他从未停止对于未知领域的探索。十几年来,他先后出版了近40万字的个人学术专著《一个超级大国的核外交:冷战转型时期美国核不扩散政策 (1969-1976)》(北京,2013年),参与编写专著章节十余部,翻译出版各类学术作品上百万字,并先后在学术杂志和媒体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及评论文章上百篇,并曾应邀赴美国、英国、德国、以色列和斯里兰卡等地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科学总是在未知中前行,科研却是在争议中展开。社会科学研究更是如此,这就需要研究人员不仅要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还要具备实事求是、敢于负责的学术担当。正是这样的担当使他不断探索新领域,敢于参加或承担一些挑战性极强的研究课题。他认为,当前国际体系的变革与中国社会的发展转型都是前所未有的事情,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没有其他经验可资借鉴。躬奉其盛的当代中国学人不能仅仅作为一名看客,更要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担当,进行全新的独立探索,“我们不能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他自己曾在文章中写到:有时候发现或指责一个问题、一种现象可能并不难,难的是找到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出一项政策建议或许也不难,难的是提出一项好建议。大多数情况下,每一项政策都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和成本,有时候解决一个问题的对策反而会造成意想不到的新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提出建议前深思熟虑、深入调研,以自己的学术良知做到理性公正、敢于负责。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一切付出皆有回报。2013年,他独立完成的研究报告荣获上海市人民政府颁发的“第九届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一等奖”;2014年,他的学术论文荣获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颁发的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并被收录入年度优秀论文集出版;2014和2016年,他撰写的调研报告又先后荣获上海市委宣传部颁发的第十二届、十三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内部探讨优秀成果奖”。此外,他本人还分别于2014年和2015年分别荣获上海社会科学院“张仲礼学术奖”和共青团上海市委颁发的“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并成功入选上海市教委与上海市教育基金会共同设立的“曙光学者”计划,同时受聘为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信改革与发展研究院、上海反恐研究中心,以及重庆警察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或咨询专家。

在这些成绩和荣誉面前,他还是一如既往地保持着最初“三颗心”。或许,又多了一颗感恩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