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全国先进工作者: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 刘杰

2015-04-15 收藏 分享 0

来源: 上海社会科学院


  刘杰研究员经常告诫青年科研人员的一句格言是,“用前三十年搏后三十年”。也就是说,一个人的生命历程是短暂的,必须把握住自己的青春年华,抓住机遇,在人生的前三十年奋力拼搏,为将来的后三十年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也只有这样,才会最终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拥有一席之地,至少在这一领域拥有自己的发言权。

  刘杰研究员是这样说的,也正是这样做的。回顾他过去的三十年,不断拼搏、力争上游的精神始终贯穿他的工作和学术生涯。早在1986年从复旦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四川外语学院工作时,不甘寂寞的他在工作之余,潜心研究西方青年运动和青年流行文化,发表了多篇论文,成为国内最早涉猎这一领域的学者之一。1990年,他又怀着追求卓越的理想来到上海,考入了复旦大学国政系,师从朱文忠教授攻读苏联东欧政治方向硕士研究生,两年直接转为博士研究生,并师从刘星汉教授,成为复旦大学有史以来唯一两名两年直升博士的硕士生之一,从而在人生的阶梯上更上了一层楼。1995年博士毕业后,他来到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经所从事科研工作。在工作的前两年,刘杰研究员的学识就初露锋芒,很快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上海市社科基金等课题资助,在科研工作上也取得了其它的诸多成果。基于此,他的科研能力也受到了院领导的肯定和重视,进院一年后就破格晋升副研究员,2000年又破格晋升为当时上海社科院最年轻的研究员。2003年6月,上海社科院“民主政治研究中心”(2005年改为“当代中国政治研究中心”)成立,刘杰研究员被聘为中心主任,并继续担任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室主任,开始了“一身兼二职”。他不辞辛劳,带领两个团队取得了优异的科研成绩。2012年,在政治中心的架构上,成立了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刘杰研究员任首任所长,带领着自己年轻的团队在新的起点上开始了自己的征程,政治所秉承上海社科院学科、智库“双轮驱动”的定位,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扩大了在学界和社会上的影响力,也树立了一定的学术品牌。

  在刘杰研究员过去的三十年里,拼搏几乎构成了他生活和工作的全部内容。刘杰研究员常说,现在的年青人要吃得起苦,他当初工作刚刚起步时,他一天的时间,除了吃饭、睡觉,晚上再打开电视看会儿新闻,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了看书、做学问上。

  也正是刘杰研究员这种刻苦拼搏的精神和急迫的使命感,使得他在学术和科研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在甲类、乙类学术期刊或报纸媒体上发表了150多篇论文,发表论文具有数量多、频率高、中稿多的特点,发表频率最高的记录是一年发表十多篇学术论文,所投稿件中稿率也达90%以上。

  在不断提升自身学术素养的同时,刘杰研究员主动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中央、市委、市府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在中央层面,2007年以来,刘杰研究员先后完成中央外宣办委托的《建国60年中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保障》、《中国对国际人权发展的贡献》、《行政执法中的人权保障》等多项课题。其撰写的文章、专报等获中央领导的批示。刘杰研究员作为首席专家之一,全程参与《2012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白皮书)》、《2012年美国的人权纪录》和《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2—2015)年》等重要国家人权文件的起草工作;作为核心成员参与2014年人权蓝皮书的撰写工作;应中央外宣办邀请承担了《人权:中国道路》的研究工作,作为最终成果的中英文两个版本的专著已于2014年9月出版;受聘外交部对外人权工作专家人才库首批专家,应邀为第十三期国家人权外宣培训班讲授课程等,为我国的人权外宣工作贡献了应有的智力;此外,刘杰研究员还承担并完成了中组部、全国党建研究会的多项重点课题。

  在上海市层面,刘杰研究员1998年1月当选市第九届政协委员和市第8届青联委员、常委、社科届别组组长,2000年8月当选第九届全国青联委员,并在工作中表现出具有较强的参政议政能力。他先后参与了上海市政协组织的多项课题研究,并获得上海市重大决策咨询成果奖项。2013年当选上海市第十四届人大代表。

  刘杰研究员在科研和学术领域的贡献也使他获得了崇高的荣誉。由于科研贡献突出,2000年,他就被破格晋升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时年35岁。2005年他又被批准为上海市领军人才。2008年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同时,他先后获得过“五个一工程”提名奖、全国党建研究会优秀调研成果二等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一等奖和论文类二等奖等18项国家和省部级学术成果奖。除此之外,还积极参加社会学术团体,为上海市的发展贡献力量。

  面对荣誉和成绩,刘杰研究员并没有止步,他正向着更高的目标不断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