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红旗手候选

胡凌虹

上海采风杂志社

  作为上海文联的一员,作为长期在宣传第一线的媒体从业者,胡凌虹同志在工作岗位上严谨求实,兢兢业业,较好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多次被评为单位的工作先进;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她能时时处处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政治理论并应用于实践,力求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荣获2012年上海市宣传系统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一、克服各种困难,坚持自己的理想
  2007年硕士毕业后,胡凌虹来到上海采风杂志社,一直工作至今。在踏入杂志社的最初几年,因为各种原因,《上海采风》在沉重的生存压力下步履蹒跚,一些同事辞职走了。当时胡凌虹也曾犹豫过,但她想到了心中的理想,就是从事与文化相关的职业,为文化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也想到了党的教导,要坚定理想与信念。于是,胡凌虹选择坚守这块重要的文化阵地,与杂志共进退。她时刻提醒自己要戒除浮躁的心态,不能抱怨工作环境能给予自己什么,而是要发挥积极能动性,思考我能为之做些什么,学会在逆境中锻炼、成长。
  2010年,《上海采风》杂志全新改版,成为了上海文联的会刊。改刊初期是打响品牌的关键时期,杂志社采编人员匮乏,急需人手,而恰巧这时胡凌虹怀有了身孕,身为党员的她感到不能在这时临阵退缩。于是胡凌虹克服怀孕的困难,大着肚子一直坚守岗位。记得在她怀孕9个月时,正在采访报道文联提供支持的上钢社区的“文化惠民”活动,为了掌握第一手的资料,胡凌虹依然坚持坐轻轨、挤公交,深入到第一线采访,并熬夜赶稿,一直工作到临产前两天。在产假期间,因工作需要,胡凌虹提前上岗,好几次带着襁褓中的孩子一同上班。现在,家中孩子年幼,需要照顾,而杂志社的工作量大,节假日也经常需要出去采访,这时胡凌虹都会克服个人困难,完成好工作。
  二、为上海文联的舆论阵地贡献一份力量
  作为上海文联会刊《上海采风》的一员,胡凌虹会通过尽可能高质量地完成工作来服务于文联,自改刊以来,共撰写了五十多万字的稿子,其中包括很多头条稿件。
  上海文联有很多品牌活动,也举行了很多的文化惠民活动,各大媒体也有所宣传,但篇幅比较小。《上海采风》在这方面敞开版面,给予大力支持。而胡凌虹作为实际操作者,进行了大量的深入采访,报道了很多文联的活动与举措,如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活动,上海市创意设计工作者协会的创立,文艺维权、文化惠民方面的各项活动与举措等等,同时她不仅报道反映文联的工作内容,还站在更高一点的角度有所反思。譬如在对“上海之春”的采访报道中,紧抓原创的话题,挖掘“上海之春”这个平台在推新人新作方面的重要意义,也反映出音乐家对原创音乐发展的困惑与建议。上海音乐家协会主席陆在易对此文也给予了极大肯定,认为全面深刻地反映了“上海之春”.又如,维权已经成为文艺界越来越关注的话题,但是很多文艺家出于各种考虑,不敢拿起维权武器,在胡凌虹撰写的关于上海文联维权工作的报道文章刊发后,文联维权中心也迎来了更多的维权诉求。同时,她也为其他主流媒体撰稿,通过深度报道,让更多人知道上海文联所做出的努力与贡献。
  除了宣传报道上海文联的工作外,胡凌虹还采访报道了一些紧贴文艺家关心的话题,比如相声在上海的崛起、外滩是否需要“申遗”等等,对这些文化现象进行深入剖析,让上海以及其他城市的文艺家、评论家畅所欲言,为文化事业的发展建言献策,这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文联扩大影响,发挥好“智库”作用。
  三、发挥岗位特色 ,做上海文联与艺术家联系的纽带
  会刊是宣传文联、协会工作和会员成果的阵地,也是联系会员的纽带。因杂志所需,胡凌虹也采访了很多知名文艺家。在工作中,她也时刻牢记党员的服务意识,提醒自己要当好“绿叶”的角色。胡凌虹发现,写好人物稿,尽量全面深入地反映艺术家的人生,对于艺术家而言,也是一种很好的服务。为了完成一篇好的人物采访稿,她会不断上门采访,尽可能多的搜集资料,并认真撰写。
  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些艺术家的困难后,胡凌虹会力所能及地给予帮助。譬如,去年下半年,在采访八十多岁高龄的着名音乐家黄准时,黄准老师提到一直想研究一下流行音乐,从中寻找创作的灵感,然而却苦于不知渠道。采访后,胡凌虹把黄准老师的这个困难记在心里,特地向杂志社领导申请买了一个MP4,并下载好大量的流行歌曲,赠送给了她,黄准老师大为感动,并反复感谢杂志,也感谢文联。除了通过采访让文艺家感受到文联的关注外,胡凌虹也会及时反映文艺家的困惑以及对于文联的建议。她明白,“服务”不仅要下基层、接地气,还要入人心,不能做表面文章,要切实了解文艺家所思所需。
  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共产党员,在深入第一线的采访报道中,在与艺术家们的深入接触中,胡凌虹学到了很多东西,积累了一些经验,也发挥了自己的岗位特色,为文联会员服务,为文联服务,并起到一定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