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系统推荐参评2011-2012年度上海市三八红旗手标兵人选

周毅

文汇报

  周毅,1969年3月出生, 1993年复旦大学中文系硕士毕业,即进入文汇报社工作。先后从事特稿采写、书缘版采编、笔会编辑等工作。2003年起担任“笔会”副主编,2011年起任“笔会”主编,是这个传统媒体品牌栏目(部门)的第一位女性主编。近20年来,她始终坚守在副刊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采写特稿,编辑“书缘”,为弘扬《文汇报》的文脉,传承“笔会”的品牌特色,辛勤地耕耘着。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报社一线的采编人员,周毅以编为主,但是,却也不忘记发掘好的题材,采写出不少颇具社会影响力的报道。是一名集采写、编辑、管理于一身的敬业的文化人。
  一、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
  关注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的人、事和自然,勤于发现、勤于思考,是周毅作为一个优秀新闻工作者的特点。曾经在她的提议和主持下,文汇报开办了“人与环境”专版,关注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留下了文汇报环境意识的早期足迹。
  周毅长期关注环境问题、关注人与自然关系,她曾花了几年的时间,对马陆葡萄之父──单传伦进行跟踪采访,深入了解一个人、一个品牌。在建立了信任和深入的采访之后,她认真负责地为读者讲述了马陆葡萄背后的故事。着力揭示了“城乡互动的可能与意义”、“有限发展”的生态理念、对新农村建设前景的思考……,写出了一个现代农业人的担当和志向,读来令人感奋。长篇人物报道《单传伦:耕者有其志》发表后,得到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同志的批示:“此文写得好!”宣传部部长杨振武和副部长宋超都做了批示,认为“耕者有其志,笔者有其勤”,“建议文汇报以此为典型,加以表彰,提升办报的思想和业务水平”.该文获得了2011年“第20届上海新闻奖特别奖”.
  对北大教授、景观设计师俞孔坚的发现和跟踪报道,是她关注生态和自然的又一成果。世博会开幕前夕,当大量的媒体和记者把目光聚焦于世博园内的展览的时候,周毅却依然关注于她一贯坚持的“人与自然”的选题。她把笔触伸向于同样在为世博做出奉献的环境设计人员。由她撰写的《俞孔坚:我自爱我的野草》一文,报道了世博园后滩公园的设计者俞孔坚,既向读者展示了鲜为人知的世博工作者的另一面,又通过深入的采访,了解了采访对象的多重思考,积累了素材。文章发表后,受到广泛好评。日前,在北京大雨致70多人死亡事件发生后,她立即邀约俞孔坚为笔会写作的《让雨洪不是灾害,而成福音──致城市规划、建设、决策者的一封公开信》》,针对北京这样一个缺水型城市提出留住天降雨水、而不是急于排掉的策略,对城市建设提出新思路,力倡生态城市观念,别开生面,富于启示,已经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二、维护“笔会”品牌
  文汇报“笔会”副刊创刊于1946年,是目前全国报纸副刊中历史最长、且仍保持高品格、高质量的副刊,是上海市优秀媒体品牌,体现了丰厚的历史人文积淀。柯灵先生曾说,《笔会》“接受种种难以逆料的磨练与考验,不断犯难前进”,“其间世变幅度之大,时间跨度之长,经历曲折之多,副刊史上罕有其匹”;唐弢先生以《山海经》中的“息壤”比《笔会》,“息生之土,长而不穷”.平直说来,《笔会》周围聚集了一批堪称“国士”的各色文化人,它的历史,因此而成为这些人担负历史前行时光荣与受难史的缩影。
  做编辑,尤其是做文汇笔会栏目的编辑,既要有较深的文化功底,又要耐得住寂寞。周毅从事笔会编辑之后,认真了解“笔会”的历史,仔细研究栏目的风格。工作中,她兼顾《文汇报》时代创新与历史继承的特色,曾经编撰过“笔会”年谱(发表于《文汇读书周报》上),写过系列研究文章。《傅雷和文汇报的因缘》、《同城两报》、《和尚的文章》等研究文章曾先后发表在《书城》、《大家》、《新闻记者》、《悦读》等诸多有影响的刊物上,形成了自己传承文脉的行文风格。
  她曾主持开设了“笔会会客厅”、“周末茶座”、“记录”、“译文”这样较有时代气息的栏目,推出了李娟这样的来自新疆阿勒泰地区广受喜爱和注目的文化新人,发表了王安忆、陈思和、胡晓明、李皖、铁凝、迟子建、韩少功等一批中青年骨干的优秀作品,同时,也注重“笔会”的传承,结交了杨绛、黄永玉、王蒙、冯骥才、邵燕祥这样的文化大家,并使之成为笔会的忠实朋友,从而保持了“笔会”在读者乃至全国文化界的高端地位。
  三、与“百岁文化大家”高端对话
  作为一名任职于文化传播领域的高级编辑,周毅淡泊名利,潜心于自己的事业,她的为人学识、诚以待人,得到一批文化人的赞赏与肯定,并愿意与她结交,以众多的名家专家资源,为读者及时提供各类文化佳肴,也因此成就了“笔会”的丰富内涵。
  2011年7月8日,百岁老人杨绛生辰前夕,长篇笔谈《坐在人生的边上──杨绛先生百岁答问》在笔会发表,在全国性引起强烈反响,被誉为“新世纪中国学人最动人的传奇”,“将留下千古美谈”……温家宝、李长春、吴仪等国家领导人见文后分别写信或登门对杨绛先生表达了慰问和祝福。
  这篇珍贵的笔谈,是在两个城市之间、耗时三个多月完成的,也是杨绛先生给予周毅的一份信任的回报。杨绛先生对于周毅的提问,娓娓道来,对自己一百年的人生做了认真的总结,展示了一个“文化法老”的真容,她对“自由与容忍”的理解和践行、对文化的信仰,  她的“洗净这一百年的污秽准备回家”的修养,给世人带来无比的温暖力量。
  该文曾荣获2011年度上海新闻奖副刊作品一等奖。在《北京文学》杂志社等媒体联合主办的“2011年中国当代文学排行榜”上,列散文随笔类第一名。
  周毅同志是一名优秀的编辑。她长期在副刊部工作,不追名逐利,无怨无悔、淡定面对,努力传承着“笔会”的优秀文脉,维护和耕耘好一分精神家园,为读者提供优质的精神产品。
  周毅同志是一名勤奋的学者。作为上海作家协会的一名会员,她勤于笔耕,良作不断。她曾在《文汇报》副刊上发表的作品《天堂里的运动会》,获“第18届中国新闻奖副刊作品银奖”;她在《新民晚报》“夜光杯”上发表的散文《针挑土》,曾被选为当年全国高考语文卷的阅读文章。出题者认为,文章传达的价值观健康,值得向中学生推荐。她的两本文集今年将分别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和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周毅同志是一名负责的主编。她为人处事低调严谨,注重团队建设,尊重每一位编辑,发挥各自的才能。在她担任主编之后,她带领着她的团队,荣获了2011年-2012年度上海新闻奖副刊一等奖(唯一一名)。作家潘向黎和名编陆灏都是“笔会”的中坚力量,他们共同形成笔会的整体效应。
  周毅同志是一位坚强的女性。对于生活的挫折,她坚强地面对;对于事业的艰辛,她无悔的坚守……她以自己的行动,谱写出当代知识女性动人的一章。